内蒙古包头:凝聚青春力量,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

btdaily4年前 (2020-08-17)财经544

青山如黛,绿水环绕,廊檐飞跨,莺歌燕舞,盛夏的内蒙古包头青山区兴胜镇格外凉爽。

穿过110国道,青大线绵延数公里,如线穿珠,将东达沟、福合当、西边墙、二相公、笸箩铺五个自然村连成一线。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,它承载着兴胜人重整旗鼓、振兴乡村经济的复兴之心,是该镇着力打造“一心、一线、一轴、多点”文化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的重要纽带,是村民们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康庄大道。

孩子们正在喂小羊喝奶。 图片来源:包头晚报

文化旅游展现盎然生机

7月21日,阳光明媚。上午9时许,东达沟艺术村已经热闹起来。大巴车停靠处,包头市科技少年宫的81个孩子如小鸟般扑入大自然的怀抱。这是兴胜镇青大线乡村旅游项目迎来的第一批研学学员。此举意味着,青大线旅游项目迈出了集村际经济发展与多元化旅游、新兴研学相融合协同发展的第一步。

据介绍,此次研学主题为“快乐一夏,妙笔生花”,由科技少年宫与兴胜镇政府共同主办。活动地点在东达沟及福合当、西边墙、二相公、笸箩铺等地,依偎于大青山怀抱,占据青山绿水交会之地,与主城区隔青大线相望,文旅资源富集,山清水秀、风景如画。

活力四射的“开营”仪式结束,81名孩子一路欢声笑语,参观鹿文化艺术馆、当代美术馆,前往月亮湾、葵园、农耕大棚,瞻仰红色教育基地、雨林大棚,陆续完成三天的研学写作生活,青大线乡村旅游区变成了孩子们快乐的海洋。

据了解,青山区兴胜镇坚持村际经济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,着力打造休闲农业“打卡地”、美丽休闲乡村,整合挖掘独特优势资源,注重挖掘赵长城等文旅资源内涵,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,同时探索一条“以旅助农、农旅相融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,真正实现“旅游、农业”协同发展,让乡村变美、让农户增收。促进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,打造出农业与旅游业相互协调、共同促进发展的新路子。

驴棚被开发为孩子们的劳动实践营地。 图片来源:包头晚报

文艺气息助推乡村发展

13年以前,东达沟、福合当、西边墙、二相公、笸箩铺是什么模样?

当地人形象地形容,“山上跑羊,沟里挖沙,漫天白灰,一泡黄尘。”由于紧邻大青山,村里没有几亩像样的水地,山羊放养,山头和行洪沟被分包出去,挖沙、烧白灰,日久天长,生态环境被破坏,出来进去,一腿的白灰、一地的垃圾。村中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,故土变成了无人愿意提及的“回忆”。

谁不想生活在青山绿水、蓝天碧空之下?国家封山育林政策实施后,大青山生态保护区成立,可村里老年人想改变却又怕改变,“几辈辈人靠山吃山吃惯了,改了吃甚喝甚?但不改,山挖空了,地刨荒了,后几辈辈人吃甚喝甚?”有了困惑,就有了更多的思考;有了弊端,就有了改变的必要。青山区委、区政府领导班子在思考,兴胜镇相关领导也在思考。

东达沟、福合当、西边墙、二相公、笸箩铺位于城市接合部,青大线将它们串联一线,交通便利,区位优势明显。“总不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吧?”改变首先在东达沟破局。一方面,青山区依托一机、北重集团优势,建成装备制造园区,不少村民选择去园区就业。另一方面,一场环境保卫战也在东达沟村兴起。

2007年,油画艺术家刘占强来到村中,痛惜青山绿水变成了穷山恶水。此时,刚刚辞去工作返乡创业的赵永光被推举为村主任,抱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同信念,他们走上了一条共同阻止偷挖滥采的艰难之路。慢慢地,东达沟艺术村在争议中崛起,青山区政府出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,宽阔的柏油路户户相连,挖山挖沙现象绝迹,生态建设逐年恢复,昔日穷山僻野变身远近闻名的艺术村,村民们由靠山吃山转变为靠技艺吃饭,靠文化致富。

近年来,以东达沟艺术村为中心的青大线乡村旅游为越来越多的人熟知,慕名前来考察、旅游观光的人与日俱增。原本沉寂冷清的村落热闹起来,房租涨了、村民富了,上访的人没了,村民的生活越过越滋润。

游客展示自己的面塑。 图片来源:包头晚报

文化产业助力小康生活

2019年,兴胜镇年轻的领导班子向青山区委、区政府提出打造青大线乡村旅游项目的新构想。构想在专家论证后得到广泛认同,青山区领导班子鼓励大家要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兴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”。

“政府的支持令我们备受鼓舞,我要一步一个脚印,不断学习精进,稳稳地过上幸福的日子。”正值壮年的东达沟村村民樊三回忆起自己回乡创业、走上文旅致富之路的经历依然十分兴奋。

十几年前,樊三和村中大部分年轻人一样在外打工,支撑全家人的生活。2016年,东达沟举行第一届面塑节,喜爱奇石的樊三抱着试试看的心理,把自己捡拾的石头摆出来卖,标价200元,结果顾客讲价讲到10元。正要成交时,被站在旁边的刘占强叫停了。刘占强为这块石头配了一个底座,起名“吉祥如意”,标价2000元,最终以1000元成交。此后,樊三经常向艺术家们请教,并且回村创业,开始经营石头及收藏品,家庭经济状况得到很大改善。

“这里离家近,不用出远门,收入还高,外面打工哪里有这么好的事?”讲起这段文旅兴家之路,樊三仍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。

西边墙村村民范文杰家开在东达沟的小卖部这几天也开始营业了,门外,花红柳绿的“寒燕燕”“毛兔兔”“花葫芦”格外引人注目,他告诉记者,以前妻子康桃就会捏面人,现在通过向非遗传承人学习,技艺提升不少,就干脆摆摊售卖,一个小小的面塑就能卖10元钱。开小卖部,范文杰家自己投资建设板房,东达沟村委会免费提供场地、水电。“相信随着人流的增多,我的生意会越来越好。”范文杰乐呵呵地说。

昔日荒地被平整后,成为篝火晚会场地。 图片来源:包头晚报

乡村旅游展开美丽画卷

兴胜镇挂职副镇长高可告诉记者,“东达沟、福合当、西边墙、二相公、笸箩铺基础条件虽差,但也有优势,区位优势明显,文旅资源相对丰富,拥有国家8类主要旅游资源中的5类,拥有全国31个亚类中的13种和155个基本类中的28种旅游资源,具备打造城市周边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条件。这里村民不多,但祖祖辈辈口传手教,很多人会捏面塑、绣鞋垫。现在,在刘占强等艺术家的影响带动下,大家还学会了鉴赏石头、收藏艺术品。

依靠资源优势,青大线乡村旅游项目通过政府支持和招商引资,坚持一村一景、一村一韵,着力打造“一心、一线、一轴、多点”乡村文化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。一线:即沿着青大线,以大青山为背景,依托笸箩铺村大青山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,以红色教育为主线,发展党建+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模式。一轴:即以二相公村赵长城文化广场景区为轴心,以贯穿乡镇的赵长城遗址为脉络,积极挖掘历史文化,推动文旅融合。多点:即重点打造东达沟艺术村、西边墙农耕文明小镇、福合当民宿群落、笸箩铺大青山生态文明建设基地、二相公村油菜花景观区和赵长城文化广场5个景区。通过特色主题文旅活动,拉动市民、党员、企业员工参观、游览、体验。目前,东达沟面塑节暨青山区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四届,累计吸引百余万人次参观旅游。

赵永光自豪地告诉记者,“如今,在家的村民,少的收入两三万元,多的收入五六万元,有的收入比外出打工还多。”

兴胜镇青大线沿线5个村子的巨变,是落后乡村转变经营模式,走向小康的生动缩影。(包头晚报)